為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行風建設深入開展、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開展了2024年第四批“行風建設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優秀實踐案例遴選。各地市場監管部門積極響應,精心組織推薦,最終“上海:企業信息‘自動變更’‘高效辦成一件事’”等10個優秀實踐案例入選,現予以公布。
1.上海:企業信息“自動變更”“高效辦成一件事”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學習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先進理念,以“自動變更”模式創新實現企業信息變更“一件事”。推出“一表關聯”所有聯辦部門“自動變更”字段、“一庫共享”企業變更信息、“一源加工”破解地方部門數據與國家垂直管理系統間的協同難題、“一次告知”實現自動變更新模式。企業除申報變更登記所需信息和材料外,不額外生成申請表格、不新增辦事材料、不二次登錄確認變更信息。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企業信息變更“一件事”以較小開發成本體現較大改革成效,依托數據共享為企業和政府雙向賦能。企業側,再造辦事流程,真正減掉申請環節,“無感變更”提升企業感受;政府側,實現跨部門變更信息數據同源、更新同步,為相關部門依法調整屬地管轄、稅費比例等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撐。自7月1日系統上線以來,累計辦件18.1萬件,企業獲得感強,上線至今保持零差評,相關做法入選國務院辦公廳“高效辦成一件事”經驗交流材料。
2.安徽桐城:“小禮讓”促進“大和諧” 探尋“六尺巷”背后的“調解密碼”
安徽省桐城市市場監管局聚焦群眾關心關切的消費維權領域,從“六尺巷”蘊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內涵中汲取智慧,開創性地將“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適用于消費糾紛調解,探索提煉出“快受理、快辦理、快反饋”和“熱心接待、精心研判、耐心傾聽、盡心辦理、誠心反饋”為主要內容的“三快五心”調解法,通過“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將“法理”講清、“事理”講明、“情理”講透,實現調解成功率從85%上升到99.8%。會同28家職能部門和8個行業性調解委員會,將兩代表一委員、志愿者等充實到人民調解組織中,創新設立“永紅暖心工作室”等“暖心維權站”82個,實現消費維權二維碼全域覆蓋,打造“5分鐘調解圈”。落實訴后回訪制度,打造“前端預防、中端調解、末端反饋”的糾紛調解“桐城樣板”。
3.寧夏:“六項規范”推進服務型執法
寧夏回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廳積極推進服務型執法,制定實施案件查辦、系統應用、服務回訪、執法監督、信用懲戒、執法形象“六項規范”,出臺并形成《行政處罰信息化實時操作規范》《重大案件暫行規定實施細則》《“三書一函”制度實施辦法》《信用修復工作規程》《行政執法人員制式服裝和標志管理規定》等一批行風建設“深化拓展”年制度成果。發放執法服務卡,實行重大案件回訪,將服務貫穿于執法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讓行政執法有力度更有溫度。截至目前,全區共查辦不予處罰和減輕處罰案件1765起,同比增長46%;適用警告和小額罰款的當場處罰案件3812起,同比增長200%。
4.遼寧沈陽:塑造“守護藍在行動”行風建設品牌
遼寧省沈陽市市場監管局牢固樹立“民之所盼、監管所向”工作理念,把“點單權”交給群眾,精心打造“守護藍在行動”行風建設品牌。聚焦社會關注度高的民生領域,廣泛征集“民聲民意”,大力推行“互聯網+執法”,對熱點問題實施“突擊檢查”,以抖音號、微信視頻號為載體及時發布,主動將執法場景引入公眾視野、進行全景展示,由網上的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在線”,將網紅打假“熱度”轉化為市場監管“力度”。今年以來,全市6000多名外賣騎手、消費者、專家學者等參與行動,發布“突查外賣餐飲店”、零容忍打擊“鬼秤”等短視頻329個,播放量達596萬人次,幫助解決群眾身邊民生問題23個,市場監管“守護藍”被廣大網友和市民所稱贊。
5.四川樂山:開展“換位體驗” 優化窗口服務
四川省樂山市市場監管局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高效辦成一件事”,堅持陪同體驗走流程,會同相關部門在全國率先開展“我陪群眾走流程”“政務服務體驗員”工作,發現系統對接、流程環節等5類突出問題,落實改進措施11條,推動審批服務從“能辦”向“好辦”轉變。堅持開放服務納良策,組建13支體驗員隊伍參加“政務服務開放日”等活動,收集工作建議137條。堅持厘清需求拓場景,集成一批企業辦事應用新場景,形成“體驗、反饋、優化、評價”閉環運行體系,打通市場監管、行政審批等部門間信息共享渠道。年內辦理企業信息變更、注銷等“一件事”8700余件,全程網辦事項承諾提速率79.39%,行政審批窗口群眾滿意率100%,相關做法被新華社刊發。
6.云南:開展“廳局長坐診接訴”活動 構建與企業溝通常態化機制
云南省市場監管局與省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開展“廳局長坐診接訴”活動,制定“掛號”預約、“坐診”服務等10個工作流程,建立全鏈條閉環服務工作機制,廣泛征集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癥結”,精準開出“藥方”。聚焦“及時回應企業訴求”,搭建企業訴求“直通車”,15個工作日報告“診效”,提高解決企業訴求的效率。圍繞市場準入與退出、產權保護等主題開展活動5期,為119戶企業解決難題116個,破解企業發展“難點”“堵點”問題。通過回應一個訴求、研究一個問題,完善工作機制,推動解決一類問題、一批問題,全面落實服務企業“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助力經營主體發展“輕裝上陣”。
7.河南開封:創建“放心消費險” 破解消費維權難題
河南省開封市市場監管局為深入破解消費維權難題,在全國率先建立放心消費保險機制,由開封市市政府每年撥付120萬元政府專項資金,為消費者投保責任限額3000萬元的“放心消費險”。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導致利益受損,經正常調解無法解決且符合理賠條件的,可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申請理賠。該機制涵蓋“吃”“住”“行”“游”“購”“娛”6大方面,為原有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提供了機制性補充和權益保障增項,是提升城市消費能級的創新性、長效性制度安排。今年7月機制運行以來,已成功賠付98起,理賠金額8.9萬元。該做法先后被光明網、新華網、中國日報網、中國市場監管報、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旅游報等媒體宣傳報道,被河南省委深改辦列入2024年改革典型案例紅榜。
8.甘肅嘉峪關:推行跨部門“一業一查”聯合監管模式 助力行業監管提質增效
甘肅省嘉峪關市市場監管局在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基礎上,以綜合監管為主線,以權責清單為基礎,堅持部門聯動,強化條塊結合,大力推行“一業一查”跨部門聯合監管新模式,破解日常監管中存在的重復抽查、多頭監管、隨意監管和監管盲區等問題,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按照“應合盡合、應納盡納、應聯盡聯”的原則,以部門協調聯動為推手,注重系統集成,科學配置監管資源,推進“進一次門,查多項事”常態化,實現從“管事項”向“管行業”的轉變,融入“一業一查+信用”理念,整合52個行業監管領域,動態更新檢查對象名錄庫519個,建立監管人員名錄庫362個。根據企業信用風險類別實施差異化監管,實施信用分類抽查43次,抽查企業632戶,推動跨部門聯合監管提質增效。
9.吉林:推行信用修復“線上辦、掌上辦”
吉林省市場監管廳創新打造高效便捷信用服務方式,建設信用修復線上辦理系統,率先制作信用修復微信小程序,實現經營主體可以通過登錄電腦上傳文件或者通過微信小程序用手機掃描等便捷方式,足不出戶即可辦理信用修復,打造以“一個入口、分流辦理、同向反饋、同步修復”為特點的新模式,提升經營主體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同時,高效完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吉林)和“信用中國(吉林)”的信用修復數據協同聯動,實現修復結果互認,經營主體只需一次申請,即可同時修復兩個系統上的失信信息。2024年吉林省市場監管廳通過信用修復線上辦理系統,共助力4.6萬戶經營主體完成信用修復。
10.天津津南:建立“體檢式監管”與“診療式執法”機制
天津市津南區市場監管局持續深化服務型執法,將“體檢式監管”與“診療式執法”有機融合,全面推行“預防為主、輕微免責、重違嚴罰、過罰相當、事后回訪、合規指引”的新型監管方式,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一方面完善“體檢式監管”,建立預警提醒機制,通過提醒告誡、行政約談等方式,進行事前預防干預。另一方面堅持“診療式執法”,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精準執法、說理式執法。建立“358”工作模式,即3個目標、5項基本原則和8種方式,讓“體檢式監管+診療式執法”更有操作性。目前,該工作機制已在轄區金角農貿市場成功實踐,并向全區推廣。2024年8月以來,全區約談經營主體并規范其經營行為286戶次,減輕處罰案件80起,對受罰主體跟進幫扶指導78次,立案件數同比下降39%,罰沒金額同比下降71%,投訴舉報數量同比下降3%。